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shí

zhì

ㄕˊ

ㄓˋ

部首 言

部外 5

總筆畫 7

繁體 識

識 𧥾 𧨺 𧬣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BC6

左右結構

4525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ykwy

ivrc

sjo

36780

拼音 shí zhì

注音 ㄕˊ ㄓˋ

部首 言 部外 5總筆劃 7

基本區 8BC6筆順 4525134

常 標

识 基本解釋

● 识

(識)


  1. 「識」的簡化字。

英語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德語 aufnehmen, erfassen (V)​,vertiefte Inschrift: sich erinnern (V)

法語 connaître,connaissance,clairvoyance,se souvenir,inscrire,annales

【漢典】

识 詳細解釋

見「識」。

【漢典】
【酉集上】【言】 識·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識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识」字頭,请參考「識」字。)
【酉集上】【言】 識·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古文〕𧨺【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𠀤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

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又姓。見【姓纂】。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又【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𠀤式吏切,音試。義同。

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又【集韻】【類篇】𠀤昌志切,音熾。義同。

又【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又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又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 【集韻】或書作𧬣。

【漢典】
【卷三】【言】

↳識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识」字頭,请參考「識」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賞職切

《說文解字注》

(識)常也。常當爲意,字之誤也。草書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寫書,迨草變眞,譌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謂之意,所謂知識者此也。大學:誠其意。卽實其識也。一曰知也。矢部曰:知,識䛐也。按凡知識、記識、標識、今人分入去二聲,古無入去分别,三者實一義也。从言戠聲。賞職切。一部。

【漢典】

识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ʂʅ˧˥; tʂʅ˥˧

粤语 sik1

闽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识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戠」𣄰尊西周早期集成6014     「識」說文‧言部 「識」睡虎地簡14.86 「識」 「识」 「識」
          「識」縱橫家書74      
          「識」華山廟碑      
金文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CHN
TPE
HKG
異體字
識
𧥾
𧨺
𧬣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拾(shi2)
    2. 蚀(shi2)
    3. 㖷(shi2)
    4. 十(shi2)
    5. 乭(shi2)
    6. 飠(shi2)
    7. 䶡(shi2)
    8. 䦹(shi2)
    9. 媞(shi2)
    10. 时(shi2)
    11. 鉐(shi2)
    12. 峕(shi2)
    13. 緻(zhi4)
    14. 䏄(zhi4)
    15. 痔(zhi4)
    16. 滞(zhi4)
    17. 製(zhi4)
    18. 䠦(zhi4)
    19. 稚(zhi4)
    20. 挃(zhi4)
    21. 俧(zhi4)
    22. 聜(zhi4)
    23. 㕄(zhi4)
    24. 隲(zhi4)
同部首
    1. 访
    2. 议
    3. 诩
    4. 讦
    5. 试
    6. 谄
    7. 谚
    8. 诀
    9. 讧
    10. 谀
    11. 诌
    12. 谆
同筆畫
    1. 苁
    2. 岆
    3. 卣
    4. 汱
    5. 诋
    6. 佗
    7. 佈
    8. 严
    9. 𠔉
    10. 你
    11. 岊
    12. 杖
小學古詩詞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节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题西林壁》
初中古詩詞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 《野望》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 《丑奴儿》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 《丑奴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秦·孟子 《鱼我所欲也》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