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八

部外 2

總筆畫 4

別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擴展B U+20501

上下結構

3535

五筆

倉頡

鄭碼

wwu

cc

oovv

部首 八 部外 2總筆劃 4

擴展B 20501筆順 3535

𠔁 基本解釋

● 𠔁

bié ㄅㄧㄝˊ


  1. 同「別」。《説文•八部》:「𠔁,分也。从重八。八,别也,亦聲。《孝經説》曰:『故上下有别』。」《玉篇•八部》: 「𠔁,古文别。」
【漢典】
【子集下】【八】 𠔁·康熙筆画:4 ·部外筆画:2

𠔁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 𠔁·康熙筆画:4 ·部外筆画:2

【玉篇】古文別字。註見刀部五畫。

【漢典】
【卷二】【八】

𠔁 《說文解字》

【卷二】【八】
《說文解字》

分也。从重八。八,別也。亦聲。《孝經說》曰:“故上下有別。”兵列切

《說文解字注》

(𠔁)分也。此卽今之兆字也。廣韵兆,治小切,引說文分也。此可證孫愐以前𠔁卽兆矣。又云:𠧞,灼龜坼也。出文字指歸。文字指歸者曹憲所作。此可證孫愐以前卜部無兆、𠧞字矣。顧野王玉篇八部有𠔁,兵列切。卜部之後出兆部。又云:𠧞同兆。此可證顧氏始不謂𠔁卽兆字矣。虞翻說尙書分北三苗云:北,古別字。不知其所本。要與重八之𠔁無涉,豈希馮始牽合而岐誤與。治說文者乃於卜部增𠧞爲小篆,兆爲古文。於𠔁下增之云:八,別也,亦聲,兵列切。以證其非兆字。而說文之面目全非矣。𠔁从重八者,分之甚也。龜兆其一也。凡言朕兆者,如舟之縫,如龜之坼。从重八。此下刪八別也亦聲五字。會意。治小切。二部。楚金云:或本音兆。按此相承古說也。孝經說曰。孝經說者、孝經緯也。後鄭注經引緯亦曰某經說。鄭志。荅張逸曰。當爲注時、時在文綱中。嫌引祕書。故諸所牽圖讖皆謂之說。故上下有別。此引緯說字形重八之意也。上別下別則二八矣。集韵改爲上下有𠔁,非也。

【漢典】

𠔁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𠔁」戩45.11合593 「𠔁」說文‧八部 「𠔁」
甲骨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異體字
別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莂(bie2)
    2. 䇷(bie2)
    3. 徶(bie2)
    4. 蛂(bie2)
    5. 蹩(bie2)
    6. 柲(bie2)
    7. 別(bie2)
    8. 襒(bie2)
    9. 别(bie2)
    10. 䭱(bie2)
    11. 㲢(bie2)
    12. 蟞(bie2)
同部首
    1. 羨
    2. 㒶
    3. 公
    4. 義
    5. 龹
    6. 羑
    7. 並
    8. 兴
    9. 美
    10. 兺
    11. 㒵
    12. 㒸
同筆畫
    1. 卅
    2. 攴
    3. 毌
    4. 㓁
    5. 䢳
    6. 㸦
    7. 车
    8. 仁
    9. 䦹
    10. 內
    11. 厄
    12. 书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