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dǐ
ㄉㄧˇ
部首 阜
部外 5
總筆畫 8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963A
523515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bqay
nlhpm
yrs
72240
拼音 dǐ
注音 ㄉㄧˇ
部首 阜 部外 5總筆劃 7
基本區 963A筆順 5235154
● 阺
dǐ ㄉㄧˇ
山坡。《文選·宋玉·高唐賦》:「登巉巖而下望兮,臨大阺之蓄水。」《後漢書·卷一六·寇恂傳》:「及漢軍退,峻亡歸故營,復助囂拒隴阺。」
【唐韻】丁禮切【集韻】【韻會】典禮切,𠀤音邸。【說文】秦謂陵阪曰阺。【後漢·𡨥恂傳】復助嚻拒隴阺。【集韻】同坻。
又【揚雄·解嘲】嚮若阺隤。【註】師古曰:阺,丁禮切。巴蜀人名。山旁堆欲墮落曰阺。應劭以爲天水隴阺,失之矣。○按說文引入氏字註,集韻仍之,𠀤非。
又【玉篇】直梨切【集韻】𨻰尼切,𠀤音池。【玉篇】陵也,阪也,理也,下也。
又【集韻】丁計切,音帝。阪也。
秦謂陵阪曰阺。从𨸏氐聲。丁禮切
(阺)秦謂陵阪曰阺。大𨸏曰陵。坡曰阪。秦人方言皆曰阺也。漢書楊雄解嘲曰。響若坁隤。應劭云。天水有大坂。名曰隴坁。其山堆旁箸𡹔落作聲。聞數百里。故曰坁隤。按仲遠誤也。依說文則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𡐦者曰氏。氏𡹔聞數百里。秦謂陵阪曰阺。其字則氏與阺不同。其語言則秦與巴蜀不同。且氏主謂石。故𡹔聲聞遠。阺主謂土。陵阪皆土阜也。氏或譌作坁。韋昭音若是理之是。不誤。阺字或作坻。音丁兮丁禮二反。高唐賦。臨大阺之稸水。是其正字也。自仲遠合而一之。古音十六十五部之別亦淆矣。凡氏聲在十六部。凡氐聲在十五部。从𨸏。氐聲。丁禮切。十五部。
国际音标 ti˨˩˦ 日语读音 ORI
粤语 dai2潮州话 di2
近代音 中古音 澄母 脂韻 平聲 墀小韻 直尼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灰部 ;王力系统:端母 脂部 ;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