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辵

部外 10

總筆畫 17

道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擴展B U+28581

左下包圍結構

33321345551325111

五筆

倉頡

鄭碼

ehvh

hovvu

pdan

部首 辵 部外 14總筆劃 17

擴展B 28581筆順 33321345551325111

𨖁 基本解釋

● 𨖁


  1. 同「道」。
【漢典】
【酉集下】【辵】 道·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道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𨖁」字頭,请參考「道」字。)
【酉集下】【辵】 道·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古文〕𨕥衟𡬹【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漢典】
【卷二】【辵】

↳道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𨖁」字頭,请參考「道」字:)
【卷二】【辵】
《說文解字》

所行道也。从辵从𩠐。一達謂之道。𡬹,古文道从𩠐寸。徒皓切〖注〗衟、𨕥,亦古文道。

《說文解字注》

(道)所行道也。毛傳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理,亦爲引道。从辵首,首者,行所達也。首亦聲徒晧切。古音在三部。一達謂之道。釋宮文:行部偁四達謂之衢,九部偁九達謂之馗。按許三偁當是一例。當作一達謂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此猶上文邍人所登故从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發其例如此。許書多經淺人改竄,遂不可讀矣。

(𡬹)古文道,从首寸。从寸者如九軌七軌五軌。

【漢典】

𨖁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道」貉子卣西周早期集成5409 「𧗟」郭.老甲.6 「𡬹」說文古文 「道」故道殘詔版 「𨖁」
「道」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 「道」郭.老甲.37 「道」說文‧辵部 「道」睡虎地簡8.2
「道」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 「道」郭.成.4 「道」五十二病方252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異體字
道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逸
    2. 运
    3. 遑
    4. 䢔
    5. 䢠
    6. 遡
    7. 迭
    8. 䢡
    9. 迆
    10. 䢐
    11. 逸
    12. 辸
同筆畫
    1. 勶
    2. 嬤
    3. 蹐
    4. 藆
    5. 餯
    6. 簒
    7. 謅
    8. 檊
    9. 㸁
    10. 䠢
    11. 檴
    12. 儠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