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勹

部外 14

總筆畫 16

復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擴展B U+20907

右上包圍結構

3533241251251354

五筆

倉頡

鄭碼

qtyt

phoe

ryjr

部首 勹 部外 14總筆劃 16

擴展B 20907筆順 3533241251251354

𠤇 基本解釋

● 𠤇


  1. 同「復」。
【漢典】
【寅集下】【彳】 復·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9

↳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𠤇」字頭,请參考「復」字。)
【寅集下】【彳】 復·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9

〔古文〕𢕛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

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六切,音福。【集韻】重也。【正韻】反覆也。【易·復卦】反復其道。【詩·小雅】顧我復我。【註】謂迴轉反復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史記·秦始皇紀】爲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註】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說文】作覆。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浮富切,浮去聲。【集韻】又也。【增韻】再也。【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

又𡕴𡕨㚆𠣾。

【漢典】
【卷二】【彳】

↳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𠤇」字頭,请參考「復」字:)
【卷二】【彳】
《說文解字》

往來也。从彳复聲。房六切

《說文解字注》

(復)往來也。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今人分别入聲去聲,古無是分别也。从彳𡕨聲。房六切。三部。

【漢典】

𠤇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𠣴」史墻盤西周中期集成10175 「𠣾」說文‧勹部 「𠤇」
「𠣴」說文或體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異體字
復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匎
    2. 勺
    3. 匓
    4. 匉
    5. 㔨
    6. 匆
    7. 包
    8. 匑
    9. 㔩
    10. 勼
    11. 匂
    12. 匒
同筆畫
    1. 樸
    2. 鋼
    3. 擉
    4. 諮
    5. 橲
    6. 篞
    7. 螜
    8. 簉
    9. 貐
    10. 貑
    11. 嬑
    12. 䨀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