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shù

ㄕㄨˋ

部首 衣

部外 7

總筆畫 13

𧞫 𧞀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8CB

左右結構

45234125143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pugu

lmrt

wtju

31218

拼音 shù

注音 ㄕㄨˋ

部首 衣 部外 7總筆劃 12

基本區 88CB筆順 452341251431

裋 基本解釋

● 裋

shù ㄕㄨˋ


  1. 粗布衣服:「大寒者利~褐。」

英語 cotton clothes of a boy servant

【漢典】

裋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裋 shù

名

(1) 古時童僕所穿的粗布衣服 [cotton clothes of a boy servant]

裋,豎使布長襦。——《說文》

襜裋,其短者謂之裋褕《方言四》

夫寒者利裋褐。——《史記·秦始皇本紀》

朕衣則裋褐。——《列子·力命》

(2) 也泛指粗布衣服

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漢· 賈誼《過秦論》

(3) 又如:裋褐(粗陋布衣。古代多爲貧賤者所服);裋褐(古代僕役所穿的短衣)

【漢典】

裋 國語辭典

裋ㄕㄨˋshù
名
  1. 僮僕所穿的粗布短衣。參見「裋褐 」條。

【漢典】
【申集下】【衣】 裋·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7

裋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 裋·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7

【集韻】上主切,音豎。【廣韻】敝衣襦也。【玉篇】豎所衣布長襦也。【揚子·方言】襜褕,自關而西其短者謂之裋褕。【史記·秦本紀】寒者利裋褐。【前漢·貢禹傳】妻子糠豆不贍,裋褐不完。

又【集韻】殊遇切,音樹。覩緩切,音短。義𠀤同。 或作𧞫。

【漢典】
【卷八】【衣】

裋 《說文解字》

【卷八】【衣】
《說文解字》

豎使布長襦。从衣豆聲。常句切

《說文解字注》

(裋)豎使布長襦。豎與裋㬪韵。豎使謂僮豎也。淮南高注曰。豎、小使也。顏注貢禹傳曰。裋褐謂僮豎所著布長襦也。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謂之裋褕。韋昭注王命論云。裋謂短襦也。本方言。从衣。豆聲。常句切。古音在四部。

【漢典】

裋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ʂu˥˧ 唐代读音 zhiǒ日语读音 SHITAGI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su2 [客英字典] shu5 [海陆腔] shu2粤语 syu6

近代音 中古音 禪母 麌韻 上聲 豎小韻 臣𢈔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侯部 ;王力系统:禪母 侯部 ;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裋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裋」 說文‧衣部「裋」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𧞫
𧞀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㽰(shu4)
    2. 数(shu4)
    3. 䜿(shu4)
    4. 庶(shu4)
    5. 澍(shu4)
    6. 䜹(shu4)
    7. 虪(shu4)
    8. 䎉(shu4)
    9. 㫹(shu4)
    10. 㵂(shu4)
    11. 樹(shu4)
    12. 䩱(shu4)
同部首
    1. 䘰
    2. 褛
    3. 䘢
    4. 裨
    5. 裡
    6. 䘴
    7. 褹
    8. 䘷
    9. 䙱
    10. 袇
    11. 襑
    12. 裥
同筆畫
    1. 䙼
    2. 跏
    3. 䨌
    4. 惺
    5. 蛬
    6. 焺
    7. 棜
    8. 軵
    9. 揻
    10. 詈
    11. 腙
    12. 𠌎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