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zhào

ㄓㄠˋ

部首 聿

部外 8

總筆畫 14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8088

上下結構

4513153451111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ynah|ynag

hilq

wmxb

33507

拼音 zhào

注音 ㄓㄠˋ

部首 聿 部外 8總筆劃 14

基本區 8088筆順 45131534511112

肈 基本解釋

● 肈

zhào ㄓㄠˋ


  1. 同「肇」。

英語 to commence; to found; to devise. at first. to originate. to strike

【漢典】
【未集中】【聿】 肈·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肈 《康熙字典》

【未集中】【聿】 肈·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8

【集韻】同肇。

又【韻會】戟屬。

【漢典】
【卷十二】【戈】

肈 《說文解字》

【卷十二】【戈】
《說文解字》

上諱。直小切〖注〗臣鉉等曰:後漢和帝名也。案:李舟《切韻》云:擊也。从戈肁聲。

《說文解字注》

(肈)上諱。按許原書無篆體。但言上諱。後人乃補此篆。說詳示部。上諱者、漢和帝諱也。後漢書作肈。李賢引伏無忌古今注曰。肈之字曰始。音兆。許愼說文肈音大小反。上諱也。伏、許竝漢時人。而帝諱不同。葢應別有所據。玉裁按古有肈無肇。从戈之肈、漢碑或从殳。俗乃从攵作肇。而淺人以竄入許書攴部中。玉篇曰。肇俗肈字。五經文字戈部曰。肈作肇、訛。廣韵有肈無肇。伏侯作古今注時𣃔無从攵之肇。李賢注後漢書亦𣃔不至認肈肇爲二字。葢伏侯作肁、與許作肈不同。和帝命名之義取始。肁者、始開也。引申爲凡始。故伏云諱肁、而易之之字作始。實則漢人肁字不行。衹用肈字訓始。如詩生民傳、夏小正傳可證。外閒所諱者肈也。故許云諱肈此則伏、許不同之由。章懷之所疑。而今日後漢書正文作肇譌也。李舟切韵云。肈、擊也。其字从戈、肁聲。形音義皆合直小切。許諱其字故不爲之解。今經典肈字俗譌从攵。不可不正。攴部妄竄之肇、今己芟去。

【漢典】

肈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ɑu˥˧ 日语读音 HAJIME HAJIMERU

客家话 [海陆腔] shau5 [客英字典] shau5 [台湾四县腔] seu5 sau5 [梅县腔] shau5粤语 siu6

近代音 中古音 澄母 小韻 上聲 肈小韻 治小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豪部 ;王力系统:定母 宵部 ;

吴语 闽语 粤语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肈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肈」 佚340背「肁」 火虎簋西周中期集成3831「肈」 說文‧戈部「肈」
「肈」 服方尊西周中期集成5968
「肈」 長囟盉西周中期集成9455
甲骨文 金文 說文小篆 隸書
字形對比
CHN
TPE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䍮(zhao4)
    2. 兆(zhao4)
    3. 櫂(zhao4)
    4. 狣(zhao4)
    5. 召(zhao4)
    6. 箌(zhao4)
    7. 罩(zhao4)
    8. 照(zhao4)
    9. 䄻(zhao4)
    10. 啅(zhao4)
    11. 笊(zhao4)
    12. 䮓(zhao4)
同部首
    1. 肂
    2. 䏋
    3. 肄
    4. 肆
    5. 肁
    6. 肃
    7. 肅
    8. 聿
    9. 肇
同筆畫
    1. 誫
    2. 髤
    3. 槉
    4. 僧
    5. 谲
    6. 槀
    7. 幓
    8. 餃
    9. 㻩
    10. 鞅
    11. 蝋
    12. 䣟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