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gěng

ㄍㄥˇ

部首 糸

部外 7

總筆畫 13

簡體 绠

𥿒 䋁 䌄 绠 𥾚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7D86

左右結構

5544441251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xgjq|xgjr

vfmlk

zako

21946

拼音 gěng

注音 ㄍㄥˇ

部首 糸 部外 7總筆劃 13

基本區 7D86筆順 5544441251134

綆 基本解釋

● 綆

gěng ㄍㄥˇ


  1. 見「綆」。

英語 well rope

德語 Seil, Strang ( zum Wasser holen am Brunnen )​ (S)

法語 corde de puits

【漢典】

綆 國語辭典

綆ㄍㄥˇgěng
名
  1. 汲水所用的繩子。《左傳·襄公九年》:「具綆缶,備水器。」晉·杜預·注:「綆,汲索。」唐·劉禹錫〈武陵觀火詩〉:「操綆不暇汲,循牆還避踰。」

【漢典】
【未集中】【糸】 綆·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7

綆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 綆·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7

〔古文〕䋁【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杏切,音梗。【說文】汲井綆也。【揚子·方言】繘,自關而東,周洛韓魏之間謂之綆。【莊子·至樂篇】綆短不可汲深。【玉篇】亦作䋁。

又【集韻】必郢切,音餠。【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眡其綆,欲其蚤之正也。【註】綆,讀爲餠,輪箄也。

又【集韻】補滿切,音䬳。義同。

【漢典】
【卷十三】【糸】

綆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
《說文解字》

汲井綆也。从糸更聲。古杏切

《說文解字注》

(綆)汲井䌄也。汲者、引水於井也。綆者、汲水索也。何以盛水、則有缶。缶部曰𦉥、汲缾也是也。何以引缾而上、則有綆。春秋傳具綆缶是也。从糸。㪅聲。古杏切。古音在十部。讀如岡。

【漢典】

綆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kəŋ˨˩˦ 日语读音 TSURUBINAWA韩语罗马 KYENG现代韩语 경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gien3 [宝安腔] gang3 [海陆腔] gien3 [客英字典] gen3 [梅县腔] gen3粤语 gang2

近代音 見母 庚青韻 上聲 景小空;中古音 見母 梗韻 上聲 梗小韻 古杏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唐部 ;王力系统:見母 陽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綆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綆」 說文‧糸部「綆」「绠」 「綆」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CHN
TPE
HKG
JPN
異體字
𥿒
䋁
䌄
绠
𥾚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鯁(geng3)
    2. 莄(geng3)
    3. 颈(geng3)
    4. 挭(geng3)
    5. 绠(geng3)
    6. 峺(geng3)
    7. 哽(geng3)
    8. 埂(geng3)
    9. 骾(geng3)
    10. 郠(geng3)
    11. 鲠(geng3)
    12. 䋁(geng3)
同部首
    1. 縍
    2. 縛
    3. 絸
    4. 練
    5. 䊿
    6. 絧
    7. 䊸
    8. 䌭
    9. 綯
    10. 緿
    11. 糼
    12. 紒
同筆畫
    1. 𠎵
    2. 锭
    3. 嫀
    4. 碓
    5. 楢
    6. 𠍠
    7. 罫
    8. 蛺
    9. 䢤
    10. 猷
    11. 裨
    12. 厯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