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dodge;avoid]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leave]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modestly decline]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hide]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常用词组
【漢典】
避 國語辭典
動
躲開。如:「避雨」、「避暑」、「避風港」、「退避三舍」。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唐·李白〈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隱去、離開。如:「避世」、「避諱」。《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
免、防止。如:「避雷針」、「避孕」。《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脆弱者拜請以避死。」漢·高誘·注:「避,猶免也。」
讓。漢·鼂錯〈論貴粟疏〉:「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唐·杜甫〈飲中八僊歌〉:「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一)之又音。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