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毛

部外 10

總筆畫 14

氂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擴展B U+23BDB

上下結構

15233134133115

五筆

倉頡

鄭碼

ahtn

mkmhu

higm

部首 毛 部外 10總筆劃 14

擴展B 23BDB筆順 15233134133115

𣯛 基本解釋

● 𣯛


  1. 同「氂」。
【漢典】
【辰集下】【毛】 氂·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11

↳氂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𣯛」字頭,请參考「氂」字。)
【辰集下】【毛】 氂·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11

【唐韻】里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𠀤音釐。【說文】氂牛尾也。【周禮·春官·樂師有旄舞註】旄舞者,氂牛之尾。【疏】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獸,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又【山海經】荆山,其中多氂牛。【註】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杜甫詩】天馬跂足隨氂牛。

又馬尾亦曰氂。【淮南子·說山訓】馬氂截玉。【註】氂,馬尾也。

又毛之强曲者。【前漢·王莽傳】以氂裝衣。【註】師古曰:毛之强曲者曰氂,以裝楮衣中,令其張起也。

又【前漢·五行志】天漢三年八月,天雨白氂。

又【小爾雅】雜毛曰氂。

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又罽也。【爾雅·釋言】氂,罽也。【郭註】毛氂,所以爲罽。【郉疏】織毛爲之。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馬之帶鞅也。

又凡言物之細者爲氂。【列子·殷湯篇】以氂懸蝨於牖。【曹植·九華扇賦】篾氂解而縷分。

又與釐通。【史記·蘇秦傳】毫氂不伐,將用斧柯。【前漢·律歷志】不失豪氂。【註】孟康曰:十豪爲氂。

又【廣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毛。義同。亦作斄髦犛。

又【集韻】郞才切,音來。義同。○按《周禮·春官》註:氂,音毛。劉音來,沈音貍,或音茅,或作犛,或作斄。考《莊子·逍遙遊》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註:郭呂之反,徐、李音來,又音離,司馬云:旄牛。據此知諸家音切雖異,而義𠀤通。

【漢典】
【卷二】【犛】

↳氂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𣯛」字頭,请參考「氂」字:)
【卷二】【犛】
《說文解字》

犛牛尾也。从犛省,从毛。里之切〖注〗《段注》:犛切里之;氂切莫交。

《說文解字注》

(氂)犛牛尾也。凡經云干旄、建旄,設旄、右秉白旄,羽旄、齒革干戚羽旄,今字或有誤作毛者,古注皆云旄牛尾也。旄牛卽犛牛。犛牛之尾名氂。以氂爲幢曰旄,因之呼氂爲旄。凡云注旄干首者是也。呼犛牛爲旄牛。凡云旄牛尾者是也。从犛省。从毛。莫交切。二部。按周禮樂師音義:氂,舊音毛。但許不言毛亦聲。而左傳晏氂,外傳作晏萊。後漢書魏郡輿人歌:岑煕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與災時茲三字韵,則是犛省亦聲,在弟一部也。

【漢典】

𣯛 字源字形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異體字
氂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㲬
    2. 㲲
    3. 毠
    4. 氎
    5. 氅
    6. 㲐
    7. 氁
    8. 㲔
    9. 㲣
    10. 氍
    11. 㲨
    12. 㲤
同筆畫
    1. 龇
    2. 漹
    3. 䋩
    4. 滲
    5. 粹
    6. 戧
    7. 綱
    8. 㦋
    9. 嵾
    10. 䞰
    11. 䲨
    12. 㝺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