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民族名兼国名。为袁纥后裔,初受突厥统辖,唐·天宝三年灭突厥后建立可汗政权,贞元四年改称回鹘,开成五年被黠戛斯所灭,余众分三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迁葱岭西楚河畔,称葱岭西回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改称畏吾儿(即今维吾尔)。也叫回回。参见“回回 ”。
-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初与突厥为兄弟民族,后又从属于突厥。南北朝时,为敕勒部落之一,至唐代叛离突厥后,始称为「回纥」,后又改称为「回鹘」。唐时助讨安史之乱及抗御吐蕃,屡建功勋。唐文宗时,族众西奔,散居今新疆南部。宋、元以后,名称极多,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定称为「维吾尔」。
英语 Huihe, pre-Tang name of ethnic group corresponding to modern Uighur
法语 Huige
回紇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回鹘(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回鹘(拼音:huí hú;维吾尔文:ئۇيغۇر),是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回鹘是维吾尔族祖先,由回纥改名而来 。回鹘人是游牧民族地区最早过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也有散居。
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纥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其后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广德元年(763年),英义可汗(牟羽可汗)正式皈依摩尼教,摩尼教成为回鹘汗国国教。贞元四年(788年),武义天亲可汗上表请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 [5]元和三年(808年),保义可汗连续击破吐蕃、大食,征服葛逻禄,收复北庭、龟兹,疆域达到费尔干纳,令唐代丝路交通重新打开。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瓦解,漠北回鹘部落大部分南下华北,其余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和天山以北一带原有的回鹘结合 [1],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朝册封西迁回鹘庞特勤为怀建可汗,开启了回鹘(畏兀儿、维吾尔)崭新历史篇章。
回鹘汗国是奴隶制社会,人逐水草而居,汗国晚期依照粟特文创制回鹘文,也使用汉文。
回鹘汗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和唐王朝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