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字字珠璣  > 正文

细说汉字: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个“更”字本为形声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上部是“丙”,表声;下部是“攴”,表形,即像手握马鞭的形状。于省吾先生认为:“更即古文鞭字。”②是金文的形体,上部又增加了一个“丙”字,其义未变。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更,改也。”其实,“改”并不是“更”字的本义,而“鞭”才是本义,不过这个本义早已被“鞭”字所代替。“更”作为“改变”义用,如《商君书•更法》:“贤者更礼。”所谓“更礼”,就是更改旧礼制。由“更改”可以引申为“调换”,如晁错《言守边备塞疏》:“一岁而更。”也就是说:(守边的军队)一年调换一次。“更”字还由“改变”引申为“经过”义,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更千百年,不得售其伎(技)。”大意是:经过千百年,不能施展其技能。“更”字还可以读作gèng,那是“另外”或“再”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注意:古代的“更”与“改”的词义有别:“改”字除了“改变”义外,并没有“交替”或“调换”义,而更”字却有这些词义。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

形声字。从攴,丙声。形旁攴为手持器械治事状,表示更字本义与治事有关;声旁丙为象形字(像鱼尾、器物底座、几形等,无定说),于更字表声,丙与庚并阳部。更字始见于甲骨文,至西周金文丙上又重出一丙为声,有的丙上加一横为饰笔,形旁攴亦或加饰笔作,或易攴为辵(换为辵不影响所表更改意)。战国时从攴丙声为主流结构,从又丙声的也不少,有的增加了构件口。隶变使其形声结构被破坏,变成一个记号字更。本义是更改。《论语·子张》:“更也,人皆仰之。”云梦秦简《法律答问》:“吏环(却),弗为更籍。”又引申指轮换、交替。《封诊式》:“与里人更守之,侍(待)令。”引申指接替、顶替。恒簋盖:“令女(汝)更(人名)。”又引申指重新。青川木椟:“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取臂更修为田律。”引申指再、又。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又更饮一。”以上读gèng。通“赓”,承续。《周原甲骨》2:“王其乎更氒父陟。”(王呼某承续其父之进职)曶鼎:“令女(汝)更乃且(祖)考𤔲(司)卜事。”通“经”,经历、经过。《史记·大宛列传》:“道必更匈奴中。”卜辞中用作商王南庚之名。《合集》21271:“王更死。”亦用于一般人名。《铁云藏龟》138.3:“丁酉卜,更来?”鞭的准声首、初文,甲骨文用作鞭驱。《小屯·殷虚文字乙编》7680:“戊午卜,更阱,弗其(擒)?”(张标)
 

——李学勤《字源》

 


汉典:zdic.net

【加载评论 】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关于汉典
  • 版权声明
  •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179号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