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字字珠璣  > 正文

细说汉字: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个“闻”字原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下部是面朝右的人形,人的头上有一只大耳朵,这就突出了“听”的意思。②是战国印文的形体,变成了外声内形的形声字,仍为“听”意。③是小篆的写法,与印文相似。④是楷书繁体字。⑤为简化字。

《说文》:“聞,知声也。”“闻”的本义为“听见”,如《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所谓“荒鸡”,就是半夜呜叫的鸡,古人以此为不祥。《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楚歌。”由“听见”可以引申为“知识”、“见闻”,如《史记•屈原列传》:“博闻强志。”这就是说:学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又很强。

“闻”有一个后起的假借义,当“嗅”讲,如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有感》:“扫后更闻香。”现在仍说“用鼻子闻一闻”。

“闻”读作wèn,那是“声誉”、“名声”义,如《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大意是:好的声誉好的名望。

请注意:“闻”与“听”在古代是有区别的。“听”是听的行为,“闻”是听的结果。《大学》中有“心不在焉,听而不闻”的话,可见“听”、“闻”有别。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甲骨文闻为会意字,“象人跽而以手附耳谛听之形”(李孝定语);西周金文形体发生讹变,为了追求字形的平衡,而将耳与身体割裂开来,置于其右,人形之上又增加装饰性符号;春秋金文或加足趾形,与女旁相似;战国文字有所省减,或省耳、或省人形,《汗简》之古文应由战国文字演变而来。战国时期闻又另造形声字,或从耳、昏声,与《说文》古文相合;或从耳、門声,沿用至今。本义是听到,听见。《合集》2421:“庚子卜,永贞,妣己闻? ”《孟子·梁惠王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引申为被听到,即达到,传布。《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又引申指使听到,即报告。《合集》13651:“有疾齿,父乙唯有闻? ”又引申为闻名,著称。由此引申为名誉,声望。作名词,又指听到的东西,“见闻”主要指知识。又引申指传闻,事迹。闻又指用鼻子嗅气味。听与闻是动作与结果的关系。《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秦晓华)

——李学勤《字源》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

【加载评论 】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关于汉典
  • 版权声明
  •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179号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