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字字珠璣  > 正文

细说汉字:乱

左民安

“剪不断,理还乱”这个“乱”字本为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形体,其上部为“爪(手)”,下部为“又(手)”,中间是在䇘(hu4,绞绳器)上的乱丝,这就表示用双手理乱丝。②是战国诅楚文的形体,右边增加了“乙”,其义未变。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繁体字。⑤为简化字。

“乱”字的本义为“治理乱丝”,后来引申为“无秩序”,如《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又引申为“乱世”、“不太平”,如《韩非子·难一》:“法败则国乱。”也就是说:法律败坏了,国家也就乱了。请注意:按“乱”的本义,也可引申为“治”,所以《说文》说:“乱,治也。”如“乱臣”一词,既有贬义,也有褒义,如《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这里的所谓“乱臣”,也就是古代统治阶级称善于治国的能臣。又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所谓“乱四方”,即为治理四方。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会意字。像上下两只手持工具理顺乱丝。亂字最早见于周代金文,作“”,另有一种在左右两侧添加装饰性符号“口”作“”的异体,这种异体在战国时还存在,之后就消失了。前一种写法到战国时,在右侧添加“乙”旁,作“”,此后“亂”字正体一直是这种结构,秦代虽然出现一种复古的异体,但并未成为主流。古隶异体繁多,有等多种写法,然而都是在字的左半边做文章,右边的“乙”一成不变。东汉八隶作“”,楷书作“亂”,汉字简化后作“乱”。本义即为理丝和丝乱。这是古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现象,一般称为“正反同词”。《说文》:“亂,治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余谓字当从爪从又,爪、又皆谓手也。亂从爪从又者,人以一手持丝,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由理丝引申为治理,同时,由丝乱引申为一般意义上的混乱,这两种引申义在古代汉语中均为常用义。《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处用治理义。《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用混乱义。由混乱还引申出叛乱、战争、杂乱、扰乱、昏乱以及任意等意思。(王颖)

——《字源》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

【加载评论 】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关于汉典
  • 版权声明
  •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179号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汉典